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淮北平原农业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和对策_刘佳

发布日期:2021-05-20   

淮北平原农业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邬旭东 傅朝康 姚志东


一、概况

淮北平原地处黄淮海平原南侧,包含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全部省境地区。淮北平原土地总面积 3.74

km2,农业人口 1526.3 万,耕地面积 3206.5 万亩,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47.8%,平均年降水量在 850mm左右,亩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 239 m3,不足安徽省平均水平的 1/2,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其中自然降水资源的 70% 以上集中在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地表径流量大,降水总体利用效率不高。该地区主要为广阔的冲击平原,北部萧县、濉溪、宿州一带有局部低山岗丘,高程在 50~250m 之间。该地区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地面坡度小,排水系统尚不完整,地面调蓄库容小,旱、涝、渍灾害风险依然存在。

二、淮北平原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1. 农田水利工程老化严重

淮北平原灌区多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工程标准低、工程规模不足、技术落后等缺陷,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老化失修、设施破损,效益衰减严重,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淮北地区多数大、中、小沟不配套、淤积严重、杂草丛生、排水不畅,灌溉机电井淤积损毁严重,效益下降。总体上,面临着标准不高、节水灌溉发展缓慢、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用水效率低等诸多问题。


2. 节水灌溉资金投入较少,资金分散

从近些年农田水利的投入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农田水利的投入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投入不足情况将持续存在,而淮北平原作为水利建设任务较重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 一是国家水利建设资金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一直得不到重视,长期偏少 ;二是国家加大对大江大河治理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压力大,挤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三是各级涉农涉水部门均有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但只是各自使用,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四是有限的农田水利投入,难以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均衡发展, 如投资规模较小的村组内的小型水源工程投入较多,能进行经营的工程和政策优惠的工程投入较多,而跨村组的纯公益性工程和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的工程投入很少。

3. 农业节水灌溉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出《关于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切实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但是落实到地方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已有法规的执行难度大,监管手段少 ;二是没有形成合理的农业水价制度,部



源保护要求。

2)地下水源 :主要开采浅层水,深层水作为备用水源,要落实水源保护措施,保证水源安全,避免超采带来地质灾害。

(3)以接受能力定工程

通过调研和宣传,充分了解群众对农村供水具体情况的接受能力,在考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水源和工程标准。

1) 供水水源:了解群众对拟用水源的接受能力, 对于心理上不接受自来水的群众要通过宣传营造出


科学用水安全用水的氛围,让群众对自来水放心, 从而避免建成工程后使用率低造成投资浪费。

2) 供水管理 :了解群众对拟采用管理方式的接受能力,落实群众接受度较高的管理模式。调研群众水价承受能力,保障全天候供水,充分了解群众使用自来水的意愿。工程建设以及供水管理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避免群众抵制公共供水, 造成工程运行困难■

( 作者单位:1.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 250000

2. 济南市雪野水库管理处 271100)



分地区水价形成机制尚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供水成本,难以激发农业用水大户自主节水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是节水灌溉设备及配套价格昂贵,设备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经费和技术支持,管护措施等难以到位。这些均不利于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大节水宣传,推广节水配套设施

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的关键在于农户,农户的根本目的在于经济收益。在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当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多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做好节水宣传工作。在宣传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带来节水增产的现实情况下,政府应做好节水灌溉技术使用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

农业节水配套措施主要有 :耕作保墒综合技术, 覆盖保墒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化学保墒抑制蒸腾, 配方施肥,作物组合种植,坐水种,化学制剂调控, 调亏灌溉制度,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干旱地区应优先推广抗旱品种,适当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等措施。各地政府应结合自身特点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措施,尽早实现农业灌溉现代化节水目标。

2. 健全节水法规,提高农业节水灌溉资金投入

健全节水法规,不断完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增强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其所有权归受益农民的集合体。如淮北地区多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村组管理模式,作为农民的集合体拥有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对于一些具有公益性的农村水利工程,应通过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对管理组织给予公益性补偿。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节水灌溉园区的工程管理,应配备专人对节水工程设施、灌溉计划、运行管理等实行专业化管理,由所在水利、农业部门给予相应的行业指导。另外,公正合理的农业水价制度,能够积极有效地增强农户的节水意愿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针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进行达标建设,重建和修复工程老化、效益衰减的农田水利工程,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发挥节水灌溉的作用。当前节水灌溉设备及其配套价格昂贵,节水灌溉的发展应趋向于规模化的农场或者灌区以节约成本,同时国


家应作为主体加大对节水灌溉设备的相关产业扶植力度。同时政府应从政策层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给予相关的政策补贴和技术指导,引导集体、个人投入节水灌溉设备,提高农户推广利用的积极性。

3. 加强技术创新,切实发挥节水灌溉科技作用

现有节水灌溉技术设备存在着技术不高、操作复杂、成本昂贵和不环保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地方政府要不断吸收国内外节水灌溉方面最新成果, 针对当地农业节水灌溉现状,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为科技服务农业节水灌溉提供扎实基础。

4. 落实管护责任,建立节水灌溉工程长效运行

机制

小型农业水利工程三分靠建、七分靠管,签订管护协议显得尤为关键。灌区渠系、塘坝、水闸、机井、小型泵站等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所在乡镇、村、用水户,其产权归属所在村集体或用水户所有, 乡镇水利站负责辖区内所有小型水利设施的协调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项目所在村委会负责村内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工作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属项目区村集体或用水户所有,由其负责日常管护工作。建立灌渠、塘坝巡查管理制度,落实蓄水闸坝、小型灌溉站管理人员,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可靠。

四、结语

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真正实现淮河流域传统灌溉技术向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转变需要政府、社会、农户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需要不断发挥引领作用,加大节水宣传,推广节水配套设施; 健全节水法规,提高农业节水灌溉资金投入 ;落实管护责任,建立节水灌溉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社会上节水灌溉相关产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研转化率。农户应尽快转变思维, 提高节水意识,配合政府工作,把节水灌溉设备及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方应共同努力,真正推动淮河流域农业灌溉现代化高效节水进程■

(作者单位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30088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 233001 上海市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中心站 200237 黄山市屯溪区水利局 245000)

(专栏编辑 :江博君)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