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_姜庆飞
海河水利 2022.No.5
DOI:10.3969/j.issn. 1004-7328.2022.05.00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姜庆飞1,张 营2
(1. 江西明泽水利建设有限公司,江西 上饶 334000;
2. 海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咨询中心,天津 300170 )
摘 要:目前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刻不容缓 。从农业节水角度,统计了我国 2015—2020 年水资 源总量、供用水总量和农业用水情况,并对农业用水展开分析;阐述了2015—2019 年我国农业耕地灌溉面积和节水 灌溉面积,相较于我国耕地红线面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面积不足 1/3;针对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灌溉设施发展现 状进行了分析,从农业节水灌溉管理体制滞后、缺乏对农业水利灌溉系统的重视、农业节水灌溉设备使用现状入手, 指出了农业节水灌溉在能源、灌溉设备及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做好农业节水灌溉展开分析。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4;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28(2022)05-0001-04
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2020 年水资源总量 31 605 亿 m3[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 2 200 m3,仅 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1/4,是世界上 13 个贫 水国之一[2],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明显 。我国是 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大,据统 计 ,2015—2020 年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比例为 61. 16%~63. 10%(详见表 1 ),平均为 61.88% 。然而, 我国 2019、2020 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 0.559[3]、 0565[1],而其他农业大国的农业灌水利用系数达到 0.7~0.8[4] 。因此,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对发展 我国农业和改善当前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需问题意 义重大。
本文通过我国农业用水现状资料,分析目前农 业灌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促进 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
表 1 近 6 a (2015—2020 年)农业用水分析
年份 |
全年水资源 总量/亿m3 |
全国用水 总量/亿m3 |
农业用 水量/亿m3 |
农业用水占用 水总量比例/% |
2015 |
27 962.6 |
6 103.2 |
3 851. 1 |
63. 10 |
2016 |
32 466.4 |
6 040.2 |
3 768.0 |
62.38 |
2017 |
28 761.2 |
6 043.4 |
3 766.4 |
62.32 |
2018 |
27 462.5 |
6 015.5 |
3 693. 1 |
61.39 |
2019 |
29 041.0 |
6 021.2 |
3 682.3 |
61. 16 |
2020 |
31 605.2 |
5 812.9 |
3 612.4 |
62. 14 |
注释:表 1 数据均来自 2015—2020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
收稿日期:2022—04—27
作者简介:姜庆飞(1987—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与研究工作。
1 农业节水灌溉现状
1. 1 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现状
《中国统计年鉴》(2015—2020 年) [5- 10]和《中国 环境统计年鉴》(2015—2020 年)[11- 16]资料显示,我国 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迅速 。2015—2020 年,耕地灌溉 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均有所增加(详见表 2 ),耕地 灌溉面积每年增加量均小于节水灌溉面积每年增加 量,近 6 a 来平均新增耕地和平均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分别为 77.0 万、146.3 万 hm2 。相较于我国耕地灌溉 面积来说,节水灌溉面积比率逐年递增,由 2015 年 的 47. 15% 增至 2020 年的 54.65%;但相较于我国 1.2 亿 hm2 耕地红线面积来说,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红 线面积比例由 2015 年的 25.88% 增加至 2020 年的 31.50%,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 面积占耕地红线面积的近 1/3,表明节水灌溉面积虽 已大幅提高,但农田节水灌溉面积所占的比重远达 不到高效节水的要求 。因此,在发展农业灌溉的同 时必须加强高效节水灌溉的推广。
表 2 近 6 a (2015—2020 年)新增耕地和节水灌溉面积统计
万 hm2
年份 |
耕地灌溉 面积 |
新增耕地灌溉 面积 |
节水灌溉 面积 |
新增节水灌溉 面积 |
2015 |
6 587.3 |
133.3 |
3 106.0 |
204.2 |
2016 |
6 714. 1 |
126.8 |
3 284.7 |
178.7 |
2017 |
6 781.6 |
67.5 |
3 431.9 |
147.2 |
2018 |
6 827.2 |
45.6 |
3 613.5 |
181.6 |
2019 |
6 867.9 |
40.7 |
3 705.9 |
92.5 |
2020 |
6 916. 1 |
48.2 |
3 779.6 |
73.7 |
注释:耕地灌溉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6—2021 年), 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6—2021 年)。
· 2 · 姜庆飞,张 营: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2022 年10 月
1.2 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现状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因选取的灌 溉方式不同,相应的灌水设备也不同 。节水灌溉的 设备主要根据灌水方式来选取,采用喷灌时,主要的 灌水设备是喷头、管道和动力设备等;采用微灌时, 主要的灌水设备包含微喷头、滴头、管道、首部枢纽 及动力设备等;采用管灌时,主要的灌水设备是低压 管道 。 图 1 为近 5 a(2015—2019 年)各类节水灌溉 技术的灌溉面积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 鉴》(2015—2019 年),2020 年暂未公布各类节水灌 溉技术的灌溉面积,故只统计到 2019 年 。根据图 1 可以发现,在节水灌溉技术中,喷灌、微灌和低压管 道灌溉面积均逐年递增,这与我国近些年不断重视 并加大对农业节水投入密不可分 。然而,喷灌、微灌 和低压管道灌溉作为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 施,在 2015—2019 年内,其灌溉面积之和占节水灌 溉面积的平均比重仅为 59.68% 。同时,产品质量存 在不稳定、欠缺成套性[17]、耗能较高和生产设备与材 料工艺落后[18]等问题,低压管道存在灌水不均匀[19]、 淤积和渗漏严重等[20]问题。
图 1 近 5 a (2015—2019 年)
各类节水灌溉技术的灌溉面积统计
1.3 农业节水灌溉管理体制滞后
目前,我国建立的农业节水灌溉管理体制主要 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首先,从全国农作物灌溉管 理体制来看,农业灌溉管理体制缺乏市场的引导,无 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统一 。其次,由于部分灌 水管理机构缺乏自主管理权,导致管理人员将水资 源市场化,简单地将灌水演变成商品买卖关系,未能 正确引导节水意识淡薄的群众,且农业水价存在定 价不合理,致使用水户在灌水过程中缺乏节约意识, 进而导致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 。此外,在农业节水 灌溉资金管控方面,我国现有投资建设的部分农业 灌溉工程所采用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尚不能适应 我国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农作物灌水过
程中,漏水、渗水、偷水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缺 乏对农业水利灌溉系统的重视,暂未将农业水利灌 溉发展经费纳入预算经费中,致使灌水设施出现故 障时无经费保障,进而导致灌水系统无法正常运转, 不能发挥系统本身的节水效益。
2 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2. 1 能源问题
近些年 ,人们不断尝试将风力发电[21]、水力发 电[22]以及太阳能[23]与节水灌溉设备相结合,以解决 农业节水灌溉中长期供能问题 。然而,在农业节水 灌溉实施过程中,能源问题一直存在,主要为可再生 能源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和农业节水灌溉 所需的小型可再生能源研究不足[24] 。太阳能与节水 灌溉设备的结合,既可解决偏远地区节水灌溉设备 供电问题,又能显著降低灌溉过程中的碳排放,在节 水灌溉功能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光 伏水泵产品可靠性较差、系统存在配置不合理和与 灌溉系统匹配差等问题。
2.2 节水灌溉设备问题
自我国引入国外灌水设备以来,其应用规模在 逐年扩大 。然而,就各节水灌溉设备而言,目前仍存 在许多问题。
在喷灌系统方面,对喷灌喷头基础理论缺乏系 统性深入的研究,对喷头内部水流的流动理论研究 较为薄弱,喷头的能源消耗大、工作压力相对较高, 喷头喷洒均匀程度不高,喷头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 有待提高等。
在微灌系统方面,在微灌系统实施过程中普遍 采用的是低端微灌设备,高端产品缺乏,对于高端微 灌设备的研发与生产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过分依 赖于进口产品 。灌水器的产品质量和性能需要进一 步提高,微灌产品在系列化水平与配套性上有所欠 缺 。在采用膜下滴灌时,大量塑料膜导致的白色污 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且滴灌带使用寿命较短, 仅能灌溉 1~2 季,使用成本相对较高。
在低压管道灌溉方面,管灌具有节水、节地、增 产和高效等优点[24],但低压管道仍存在遇含沙水源 易产生淤积[25]、输水工程的标准偏低、系列配套设备 不完备、规划设计水平不高、投资较少和管道设备利 用率低等问题[26]。
2.3 推广与管理体制问题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随水资源供需矛盾的 增加愈发被国家所重视,近些年得到了较快发展 。 然而,目前关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方面仍存
海 河 水 利
在以下不足:在技术选择上不够全面[27],技术指导和 培训欠缺[28],体制阻碍其发展[29],节水设备销售渠道 不畅[30]和人们节水意识仍不够强;在管理体制方面, 主要存在节水灌溉资金投入时断时续、节水灌溉制 度和政策法规建设不完善、节水灌溉管理尚未形成 较为统一且适宜的模式[31]、节水灌溉工程“重建轻 管”[32]和缺少激励与监督机制等问题[33]。
3 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3. 1 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研究应用
节水灌溉设备的正常使用均需有效的能源供 给,针对新疆、甘肃、西藏和青海等地日照充足的农 作物种植区,应优先开发太阳能作为灌溉的能源;针 对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丘陵山区,如福建、四川和 贵州等地,灌溉设备能源供给应以发展小型水电为 主;针对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如我国东北、华 北北部 、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应优先开发利用风 能;针对适合发展地热发电的西藏和云南地区,应积 极发展地热发电;针对我国农业和畜牧业大省,如河 南、山东、四川和黑龙江等地,应充分利用农作物秸 秆和畜禽粪便等产生的生物质能 。此外,为避免能 源消费结构单一和保证能源供给健康发展,应加强 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和生物质能的联合互补,形 成长效稳定的能源供给,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快速 发展。
3.2 不断推进节水灌溉设备研发
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方面,对于喷灌系统,应通过 不断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开发出环保、高效、节 能、智能化、多用途化的喷灌设备,实现对不同地区、 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不同作物的精准灌溉 。对于 微灌系统,应积极开发研制产品质量好、能耗低、价 格低且与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相适应的高端灌溉设 备,降低对进口产品的过分依赖 。对于低压管道系 统,应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经验,研发低能耗、低投 入和高效率的设备,提高低压管道相应配套设备的 标准和配套技术水平,形成群井联合调度和多级配 水的智能化,同时应提高低压管道输水工程设计、建 设、验收、管理等标准体系和管道运行管理水平等, 确保低压管道系统设备长时间处于健康状态 。此 外,对于各节水灌溉设备而言,一方面,应采用新材 料、新工艺、新技术,积极研发配套强、寿命长的灌水 器和可降解塑料膜;另一方面,应尽可能降低新灌溉 设备的研发周期,改进和提高灌溉设备性能,降低灌 水设备的生产和维护成本,促进我国节水灌溉设备 的推广与应用。
3.3 加强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应用
结合国家、流域、区域灌区发展规划和现状作物 种植布局等,对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适用的区域,主 管部门应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加大节水灌溉设备的 资金投入,保障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落地;管理部 门应适时组织开展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推介会,加大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宣传力度;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实 际,学习推广应用经验;企业应构建高效节水灌溉设 备销售、推广平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3.4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细化完善不同作物高效节水灌溉用水定额,出 台高效节水灌溉设备运行维护资金奖补政策,建立 农业水价精准补贴机制,从而健全农业节水政策体 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合同节水管理,从资金、技 术、运维等多角度全面保障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落地;管理部门应针对高效节水灌溉的新技术、推广 应用遇到的问题等,定期对基层管水、用水人员开展 技术培训;健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管理责任制,明确 管理人员与用水人员具体职责,建立管理人员和灌 区群众共同监督的机制,将农业节水灌溉管理工作 落到实处。
此外,由于气候、地理及土壤条件的差异性,不 同灌区用水量各不相同 。因此,在节水灌溉开展过 程中,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策 略,并通过合理的调控来维护用水秩序。
4 结语
大力推进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可根本上解决 我国农业缺水问题 。农业节水灌溉的健康发展需多 举措同时进行,不仅要灌溉节水,同时需持续大力的 资金投入,改善节水灌溉设备,健全节水灌溉管理制 度,拓宽适宜的节水灌溉设备销售推广渠道,选择适 宜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和提高人民群众节水意识等,才 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农业灌溉的全方位节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2020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 北 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
[2] 黄修桥,高峰,王宪杰 . 节水灌溉与 21 世纪水资源的持续 利用[J]. 灌溉排水学报,2001,20(3):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2019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 北 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4] 李乾坤,贾梦迪 .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J]. 建筑工程技术 与设计,2015(6):1033- 103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 中国统计年鉴 2015[M]. 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16.
· 4 · 姜庆飞,张 营: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2022 年10 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 中国统计年鉴 2016[M]. 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1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 中国统计年鉴 2017[M]. 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1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 中国统计年鉴 2018[M]. 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19.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 中国统计年鉴 2019[M]. 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20.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 中国统计年鉴 2020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11] 国家统计局 环境保护部 .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15[M]. 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2] 国家统计局 环境保护部 .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16[M]. 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3] 国家统计局 环境保护部 .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17[M]. 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14] 国家统计局 环境保护部 .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18[M]. 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15] 国家统计局 环境保护部 .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19[M]. 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16] 国家统计局 环境保护部 .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20[M]. 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17] 苏德风,李世英 . 我国节水灌溉设备现状与展望[J]. 排灌 机械工程学报,1997(3):22-26.
[18] 袁寿其,李红,王新坤 . 中国节水灌溉装备发展现状、问题、 趋势与建议[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5,33( 1):78-92.
[19] 蒋晓红,龚志浩 .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灌水均匀性问 题及对策[J]. 节水灌溉,2018(5):93-96.
[20] 游磊 .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江西 农业,2018(4 ):67.
[21] 刘兆良,刘元华 . 风能提水与节水灌溉技术[J]. 可再生能 源,2003(5):35-36.
[22] 纪建伟,丁皓,李征明,等 . 基于无线传输的稻田灌溉监 控系统[J]. 农业工程学报,2013(S1):52-59.
[23] 龚时宏,李久生,李光永 . 喷微灌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重 点[J]. 中国水利,2012(2 ):66-70.
[24] 崔荣 . 对石头河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思考[J]. 陕西 水利,2014(3):159- 161.
[25] 陈文猛,钱钧,袁园,等 . 含沙水源低压管道灌溉防淤措 施研究[J]. 节水灌溉,2019(2 ):107- 109.
[26] 梁春玲,刘群昌,王韶华 . 低压管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发 展综述[J]. 水利经济,2007(2 ):51-52.
[27] 阮殿刚 . 基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 略[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3):187.
[28] 宓杰,常诚,李红 .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措施及存在的问题[J]. 河南农业,2011(9):21.
[29] 张根荣,高武军,孙新忠 . 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存在问 题与对策[J]. 山西水利科技,2012( 1 ):95-96.
[30] 侯智瀚 .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4( 1 ):29-30.
[31] 余昌福 . 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与管理模式的探究[J]. 吉林水利,2014( 11 ):14- 16.
[32] 汤明玉,马巨革 .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J]. 华北国土资源,2014(6):114- 115.
[33] 樊会琴 . 浅谈农田灌溉用水情况和节水措施[J]. 农业技 术与装备,2020( 1 ):94-96.
■■■■■■■■■■■■■■■■■■■■■■■■■■■■■■■■■■■■■■■■■■■■■ ·环球水信息·
■10月0时,
着0屈2
纽
水河,永
补有水
超实49
全m,
现贯
主要河段
水;202
实
· 4 · 姜庆飞,张 营: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2022 年10 月
河 86 km 河道继今年春季全线通水后,再次实现全线 贯通入海,向“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 河”的治理目标更进一步。
做好永定河水量调度工作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和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 发力”治水思路的具体体现,是落实水利部党组推动 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的重要举措, 是推动流域统一治理管理与区域协调发展同频共振 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海委认真落实水利部工作部 署,修编完成《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 案》,每年组织制订年度生态水量调度计划,统筹推 进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并积极推进数字孪生永定河 建设,努力提升调度“四预”能力,推动永定河河湖生 态环境复苏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2019 年永定河持续
现重点治理范围内通水河长 808 km,永定河北京段 时隔 25 a 全线通水;2021 年实现 26 a 来 865 km 河道 首次全线通水;2022 年春季实现第二次全线通水并 与京杭大运河实现世纪交汇。
本年度秋季永定河生态补水工作于 9 月 13 日启 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永定河河道生态补水 1.6亿m3。 下一步,海委将持续落实水利部工作部署,进一步发 挥流域管理机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 调度,在今年春季实现永定河全线通水的基础上,持 续巩固生态补水成果,不断促进地下水回补和泉水复 涌,确保实现永定河 865 km 河道全年通水 3 个月、有 水 5 个月的年度调度目标,推动永定河河湖生态环境 复苏不断取得新成效,切实提升沿线人民群众的获得
感、幸福感 。 (摘自2022 年 10 月 7 日海委网)